影讯速递
影讯速递不哭!不忍!不痛!“少年的你”认真了
这是电影里的第一句台词。时间逐层递进,小孩天真无邪地重复着,少女和少年的微笑一定格,咔,拉开了安桥市的序幕。没错,电影《少年的你》火了。
它经历了入围第69届柏林电影节新生代单元,却因技术原因退出,6月27日定档,上映前3天撤档的过程后,10月25日以预售票房过亿的态势卷土重来,猫眼9.7分,豆瓣8.4分,一连串持续刷新的数据似乎也印证了那句话:好电影,不怕等。
上映后,演技,人物,台词,细节,影评等话题讨论度居高不下,经得起深挖,对得起票价,片方以一副诚意之势邀你回忆青春。其中,它们都离不开一个话题:校园霸凌。
故事以安桥市第一中学胡小蝶坠楼的悬案展开,本是高三学子的他们,站在高楼,开始疯狂拍摄,肆意猜测。陈念因把衣服盖在尸体上的举动,引来了各种“问候”。有警察郑易,同班同学魏莱和频繁找上门的债主。再次试图行善,与街头小混混刘北山碰了面。他带她回家,当起了她的保护伞,寸步不离——你往前走,我一定在你后面。
相信很多人都是奔着演员去的。易烊千玺、周冬雨和导演曾国祥是电影的三杆枪,吸睛无数。如今不看票房,不带粉丝滤镜,单提片名,就得以全民审视,这算是一种巨大的肯定吧。
《少年的你》改编自玖月晞小说《少年的你 如此美丽》。原著有融梗非议,不辩白,纯从电影出发,剧本的二次创作保持了小说的大体框架。比如小说选段中:“生物的种间关系除了共生、寄生和竞争,还有什么?”全班同学激奋地回答:“捕食!”
校园霸凌无异于弱肉强食,常常只要一个眼神,一句话,就会触到逆鳞,群起而攻之的情况比比皆是。
导演的视角冷酷也温柔,描绘出现实中的几类人,面对欺凌,陈念先是选择沉默,怕打破某一种平衡,渴望安逸和救赎;温莱伪善,拉拢别人,作恶后理直气壮求原谅;小北则是以暴制暴,直至习惯疼痛。
电影如是说:这世界只有两种人,没本事被欺负的人和有本事的坏人。讽刺的是,以陈念为例的那一类人,会陷入极度压抑的死循环,不敢走黑暗的巷子,融不进圈子,一旦求助无路,将阖上心门,从受害者变成施暴者。
反观,另一类人已不屑于呼救,看待世界的角度格外刁钻,徒有一身蛮力作盾牌,妄想守住最后的底线,可人生黯淡无光,他只会越退越后。
陈念和小北犹如光和影子,亦或者说,他(她)是她(他)心里肖想的另一个自己,有壳且不怯懦,长了刺也柔软。“你保护世界,我保护你。”事实却是,我们被迫孑然一身。
导戏是门艺术,掩藏于技术下的动人之处在于,屏幕超一半是不断推进的脸部特写,眼神装有故事,刚好垂下的眼泪,平淡小脸中带着坚韧。
导演刻意用情绪引导,考验演员对于面部的把控力,尤其是监狱见面那一幕,不发一言,哭着哭着就笑了,笑着笑着又哭了,挖出的本质恰恰洞穿靶心:通过成年的这一课太沉重,他们还是少年,不善于说爱,只会虔诚地对一个人好,这份守护更高于爱。
旁观者们若无其事地走过胡小蝶血泊浸过的地方,感情淡漠地像是隐藏的加害者,只会嘲笑,从不悔改。小北一直是帽衫,刻意躲避镜头,习惯性陷于黑暗中。高考第二天,墙角小北给陈念的小雏菊,寓意向阳而生和盛放……
诸如此类的细节,以小及大,为电影加分不少,余韵悠长。确实,陈念和小北的笑语,边缘人的片刻欢愉,不就是在生活点滴中偷来的吗?
以貌取人,以行定性,高低、好坏、贵贱之分,有时理性,但更多的是粗鲁。流言有一千分贝,不经考究的以讹传讹点燃了舆论热潮。语言暴力也是校园霸凌的一种,外伤可以治愈,而嘲讽,人身攻击,不经意的语气和眼神,魔鬼的话会常常在午夜梦回徘徊,终其一生。
电影能被更多人看见,聚焦,小说只能窥其一角。郭敬明的青春疼痛系列,合理中带点狗血,重新打开了关于欺凌课题的大门。
年少的人儿,尚且够不上成年人的睿智,放肆着小孩子的天真,不知道原来人是可以被打死的。混淆欺凌和玩笑的界限,仗着年龄有恃无恐,从另一种程度上,一边刺激受害者,一边钻空子,藐视法律的宽容,可笑至极。
目前许多地方依旧举着保护的旗帜,证据确凿没用,只能用教养和收容的姿势。其中不乏原生家庭中大人们的溺爱和放纵,是难以令人信服的不稳定因素。
法制体系的拥护者们,只会用成人思维考量,以为他们都不懂,实则不然,有受害者,必有施暴者,不对等的处决,势必引起更大的反弹,与保护的含义背道而驰——地狱空荡荡,魔鬼在人间。
校园并非牢笼,监狱并非炼狱。
1991年订制的法案,预防未成年犯罪法将要进行一番大的修订,迎合这个日益向上却暴躁的社会。年龄再不能是受保护的底线,虽然这是以被欺凌的莘莘学子为代价换来的。
《少年的你》结局,明亮温暖,陈念重回校园,牵手下一个自己,小北脱去帽衫,敢于直视镜头,摆脱过去那个阴暗的自己,终于可以正大光明地保护陈念。
你我曾是少年,你我皆是少年。不要轻易与世界为敌,不要轻言淡漠,以温和,以勇气——我们一定可以肩并着肩,光明正大地走在大街上。